近日,体育圈再度掀起热议,中国女篮在对阵日本的比赛中再次落败。上月的女篮亚洲杯上,中国队在前期占优的情况下,被日本队反超,结果让不少球迷和媒体对教练组发出质疑。紧接着,在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上,中国队又输给了日本,进一步把日本推到中国队在亚洲篮坛的最大劲敌位置,甚至让人觉得比澳大利亚都更让人紧张。
从时间线来看,这并非空穴来风。自2013年亚锦赛以来,一直到2023年的亚洲杯,中国队对上日本队竟有五次败绩,其中2015年双方的分差一度达到35分。到了2023年的亚洲杯,中国队一举夺冠,让人误以为中国女篮已经迎来回暖的起点,但这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高光而已。
在核心球员如苗立杰、陈楠等相继退役后,中国女篮的成绩也经历起伏。这次对日本的比赛本是为了争取U16亚青赛的资格,中国队派出了不少主力出战。小组赛阶段,中国队曾以102分的领先优势击败包头队顺利晋级;原本对韩国的比赛因故取消,紧接着便是与日本的交锋。
展开全文
比赛开始时,中国队的情绪明显高涨,进攻端也显得积极主动。但日本队并非等闲之辈,第一节就已经确立了相当大的领先优势。随后的比赛中,中国队不放弃努力,持续追分,双方差距持续缩小,然而结局仍然以中国队输给日本队5分而告终,没能夺冠。
据网上信息显示,日本队派出的是一支U18阵容,成员年龄普遍比中国队大一岁左右。青年组比赛中,哪怕只差一年,身处年龄段较大的那一方往往在对抗中更具优势。因而这次失利也并非完全出人意料,不过仍引发了大量讨论。
网友们在讨论中普遍认为,不论是青年组还是成人组的亚洲杯,中国队的失利原因往往指向两方面:一是对手的实力增强,二是教练在用人和战术安排上的问题。有人问道:为何在大运会女篮比赛中,中国队能战胜日本?也有网友给出回答,认为队员个人潜力是存在的,关键在于教练的选人和用兵策略。若教练的水平不足,球员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。这让人不禁回想起此前球队失利时,炮火指向宫鲁鸣的讨论场景。
总体来看,中国女篮依然具备较强的潜力,但要真正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,除了球员的状态和心态,教练组的用人思路、战术体系和针对性训练同样关键。未来的比赛日程将继续检验这支球队的调整与适应能力,同时也让球迷对她们的成长充满期待。
信息源:本文所述内容均来自公开且可核验的可靠信息源,文末附有具体出处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